“难民”不等于圣人:为何我们必须重构移民话语权
一、“难民”二字背后的道德勒索 在过去几十年间,“难民”一词在国际政治语境中被高度神圣化:战争、迫害、饥荒、苦难……这些字眼一旦和“难民”联系在一起,往往立即激起同情、救援与道德责任。批评他们?你是冷血;拒绝他们?你是种族主义者;设置条件?你在违反国际人道主义。 这种“道德绑架”式的语言霸权,使许多国家在移民政策上失去了自主判断空间。更严重的是,它压制了公众就安全、文化、经济等问题展开辩论的权利,把移民议题变成了非理性的舆论地雷区。 二、难民的光环下,隐藏多少风险? 并非所有的“难民”都像联合国文件描述的那样单纯、无助、渴望和平。现实世界中,我们早已见到太多令人警惕的例子: 德国科隆跨年夜 ,数百名中东难民参与了针对女性的大规模性骚扰与盗窃; 瑞典、法国、比利时等地 ,难民区治安恶化,极端化倾向激增; 日本接纳极少数难民 ,但也已有媒体曝光部分人滥用制度、性骚扰女性志工; 台湾、香港等地,也不断有打着“身份认同”“文化交流”幌子的统战分子潜入。 这些都表明: “难民”是个法律身份,不是道德豁免令;不是每个举着“难民”牌子的人,都该无条件接纳 。 三、语言即权力:“难民”成为政治操控的工具 语言从来不是中性的。在西方自由派或联合国主导的话语体系中,“难民”成为一种道德权威的象征,不容质疑。这种叙事话术的背后,潜藏着一种 全球主义者的政治意图 ——弱化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,强化全球主义治理架构。 当我们讨论移民控制、社会稳定、文化同质性时,总有声音站出来说:“他们是难民,我们要有同情心。” 但真正的问题是: 国家有没有权利说“不”?有没有权利挑选谁能进来、谁不能? 四、恢复“移民选择权”,从去神圣化开始 我们不该敌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,但也不能再容忍“滥用同情心”的操作。 必须做的是: 语言去神圣化 :“难民”也应接受筛查、审查、归类,不能一视同仁。 回归国家主权 :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依据自身文化、安全、经济状况决定移民政策。 制定甄别机制 :引入移民素质评估机制,优先接纳勤奋、守法、文化兼容性高者。 开放讨论空间 :打破“批评移民=仇恨言论”的政治正确,恢复言论自由与政策辩论。 五、结语:同情不等于投降,责任不等于牺牲 人道主义精神固然重要,但它不能成为削弱国家免疫系统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