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朝鲜到金门

 对于中共来说,朝鲜战争是国外的战争,对国内利益影响不大,所以他们可以在毫无战果的情况下用胜利宣传欺骗,但台湾不同,打了没收回就是失败,无法欺骗。

1. 战争对内对外定位不同

朝鲜战争被中共宣传为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,虽然战场在国外,且没有取得实际领土,但中共塑造了一种“保卫国家尊严、打败美帝”的胜利叙事。这种叙事适合动员民族主义情绪,同时由于战争发生在朝鲜半岛,民众对实际战况的感知有限,中共可以较自由地控制信息、粉饰战果。


而对台用兵本质上是“统一战争”,是对内宣称的“国土收复”。这种战争若无法达成收复目标,失败就显而易见,难以用“胜利”包装。金门战役、尤其是古宁头战役的失败,对中共来说是极大尴尬,因为国军不仅守住了岛屿,还成功反击,打出了威信。这种情况就难以简单归为“战略性收缩”或“胜中有败”。


2. 毛泽东的处理方式

金门战役之后,中共确实采取了低调处理、回避责任、甚至内部追责的方式。例如,在战役之后,毛曾批评华东军区、华野将领“轻敌”、“没有侦察”、“指挥不当”,但并未全面公开战败原因,战史中也常以“战术受挫”、“未能及时调兵”等方式含糊其辞。


同时,毛对打台湾问题越来越谨慎,特别是美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后,更将统一台湾的口号搁置,用“等待时机”来解释不再武统。相比之下,朝鲜战争则始终是一个可以大肆宣传的“光荣胜利”。


3. 宣传策略差异的根本原因

归根结底,这种差异来自:


民众对战争期望的不同:对朝鲜,百姓不期待“打下朝鲜”;对台湾,收复始终是政治承诺。


结果是否可包装:朝鲜战争可包装为“战略僵持”;金门之败则直接打脸“渡海战役成功”的宣传预设。


对内政权合法性的影响:中共一直将台湾问题与国家统一、民族复兴相绑定。失败会对其执政合法性造成长远伤害,因此更倾向掩盖。

也因此习不管如何多年高调宣传统一,却仍未轻启战端,虽然看得出有在全力备战的影子。统一是习的保命符。

习近平对“统一台湾”这一命题的重视,远超中共历任领导人。从他上任以来的公开讲话、党内文件、军演动向、宣传口径,到近年来不断强化的“备战”姿态,都显示出他在为动武做舆论和军事上的准备。但关键在于——他始终没有真正跨出那关键的一步。

1. 统一是习个人权力合法性的核心支柱

习近平不像邓江胡时代那样依赖“集体领导”模式,他在构建的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统治体系。要维持这样的体制,必须依靠一个宏大叙事——类似毛的“革命成功”、邓的“改革开放”。而对习近平而言,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完成统一大业。


一旦发动战争却未能成功,不仅将陷入毛当年金门战败的困局,而且会立即引发党内动荡、军心不稳,甚至为反对派提供合法性基础。因此,他极度强调准备、备战、威慑,但又迟迟不肯发动战争,除非万无一失。


2. 台湾战场无法包装失败

如你所说,台湾战役一旦失败,政权将难以用“战略胜利”或“英勇抗美”来掩饰,甚至国内宣传机器都难以维稳舆情。台湾战争不仅关乎军事,更关乎国家叙事、执政正当性、全球形象——是全盘性的大冒险。


对习近平而言,这是一场“不能输”的战争。可问题在于,这场战争的本质却极可能输:美日可能介入、台军防御能力强、海峡天然屏障、内部民意不支持持久战等等。因此,他更倾向于以“不打”来维持“可打”的姿态,以此巩固权威。


3. 备战不等于即战

近年来的台海军演、东部战区高调动作、网络宣传战升级,以及加强对军队的整肃,都是明显的“备战”信号。但备战未必立刻转为实战,它更可能是一种延长政权信用的手段。


对内他可以说:“我们已做好准备”;对军方则是考察忠诚度;对外则是吓阻美台。然而,只有在极端安全的胜算保障下,才可能真正开战。否则,这张保命符一旦打出去却失败,就不是“命运一搏”,而是“命运终结”。

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,是一个不断营造胜利氛围、建设战争准备、强化意识形态的过程,但真正“亮剑”,仍需再三掂量。
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“3600元育儿补贴”:习近平统治下的又一场宣传骗局

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三姓家奴:国民党

索多玛爱情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