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实味:被革命吞噬的良知
在延安整风的岁月中,王实味站出来说了几句实话,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他不是背叛者,不是敌人,而是一个忠诚的左翼知识分子,一个真正相信“平等、公正、自由”的理想主义者。但历史没有给他怜悯,相反,它以最残酷的方式宣判了他的天真。
今天回头看,这个被誉为“中共内部第一位公开异见者”的人,其命运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一个重要的标志:它标志着一个信奉暴力的革命政党,在政权尚未建立之时,就已开始排除异己、扼杀思想、清洗自己人。
王实味写下《野百合花》,不过是温和地指出:延安的领导层在讲奉献、讲平等的同时,却住着窑洞里最好的房子,吃着普通群众吃不到的饭菜。他不曾组织反抗,也不曾投敌。他只是用笔,用良知,在“民主圣地”里写下了对特权与虚伪的质疑。
他的批判并非反对革命,而是反对:
-
假革命之名行等级之实;
-
以“无产阶级专政”为名,压制一切异见;
-
革命尚未成功,就已形成了一个“新官僚阶级”。
他说过一句非常惊人的话:
“未来的中国将出现一种红色的封建主义。”
这句话,现在读来令人脊背发凉。因为一语成谶。
他的结局是:被打成“托派分子”、“特务”,在1947年被秘密处决,尸骨无存,家属无从知晓。那一年,中共还未建国,尚在口口声声地谈“新民主主义”、“联合政府”,但内部已经出现了专政的雏形。
这一切告诉我们:
暴政并不等到政权稳固才开始,它从革命内部的肃反就已生根发芽。
更可悲的是,他并不是唯一一个。张志新、林昭、遇罗克……在随后的几十年中,一个个良知者、思考者、异见者如浮萍般被碾压。中国的革命,不是被敌人摧毁的,而是一步步吞噬了那些曾为之献身的忠诚之人。
王实味或许天真,或许过于相信理想可以改变体制。但他的命运向后人发出警告:
如果一个政党不能容忍内部批评,它就无法带来自由;
如果一个体制靠杀死真话维持稳定,它的未来注定是恐惧与封锁。
他不是失败者,他是牺牲者,是一个用生命为我们揭示未来的人。
他死得早,却看得最清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