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娱乐圈被中共蛀空的过程
过去几十年,台湾曾是华语娱乐产业的核心地带。从邓丽君、张小燕到罗大佑、周杰伦,从综艺大哥大到偶像剧输出王国,台湾不仅孕育了无数明星,更主导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审美走向。那是一个自信、活力四射的时代。
但今天的台湾娱乐圈,却陷入了创作力疲软、人才出走、资本困乏、话语边缘的困境。许多人简单归因于“市场太小”或“韩流冲击”,却忽略了另一个深层力量:中共长期且系统性地对台湾娱乐圈进行渗透、控制与驯化。这不是一夕之间的崩坏,而是一场缓慢但彻底的“文化蛀蚀”。
第一阶段:从引力中心到“西进热潮”(2000年代中后期)
进入2000年代,大陆逐步开放港台艺人在中国发展的空间。一方面中国市场庞大,利润丰厚;另一方面,中共开始对文化领域建立“红线”。不少台湾艺人选择“西进”,签约大陆公司、参与中国节目,试图“借船出海”。
代表性现象包括:
-
台湾综艺主持人(如吴宗宪、小S)在中国节目频繁亮相。
-
演员与偶像团体(如林依晨、飞轮海)转向大陆剧集。
-
台湾制作公司与大陆合资拍片。
起初,这只是单纯的市场行为,但随之而来的,是政治与言论自由空间的“条件式交换”。
第二阶段:“表态机制”与言论驯化(2015年后)
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事件,是周子瑜事件(2016年)。仅仅因为一面中华民国国旗,16岁的周子瑜遭中共舆论与舆情机器围剿,最终被迫鞠躬道歉。这一事件震撼整个台湾社会,也警示了台湾演艺圈:不表态,就可能无戏可拍;不自我审查,就会遭到封杀。
此后,“表态”成为常态:
-
侯佩岑因其母发言被质疑“不够爱国”,被迫在节目中否认自己支持台独。
-
张韶涵微博发文遭到小粉红攻击,最终沉默避谈。
-
黄安等“内应型艺人”主动举报台湾同行,形成“内外联动”的言论高压链。
台湾艺人逐渐形成一种“沉默的共同体”:不谈政治、不谈主权、不碰红线,以换取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。文化创作逐渐失去独立性,成为迎合体制的功能工具。
第三阶段:资本收编、题材驯化、本土边缘化(2020年代)
近年来,中共不仅通过市场诱因控制人,还通过资本收购控制台湾娱乐的结构性资源。包括但不限于:
-
投资台湾影视剧项目,干涉题材与剪辑方向;
-
渗透音乐发行平台与经纪公司,影响作品能否发行;
-
要求台湾制作团队“去主权符号化”,改写剧本与设定。
与此同时,本土特色作品遭到边缘化:
-
台语歌、在地历史题材、社会议题剧集缺乏资金与平台支持;
-
台湾奖项(如金钟、金曲)影响力下降,外界关注度变低;
-
新一代艺人更多往YouTube、自媒体、直播平台寻求出路,正规产业凋零,地下创作活跃。
第四阶段:人民自救与“民间文化反攻”
然而,越是压抑,越容易产生反弹。在过去几年,尤其是台海局势升温之后,台湾社会逐渐形成一种民间自发的文化反击力量。
代表现象包括:
-
“反共战歌”的流行:如**陈柏源(闽南狼)**的《反攻大陆》等,在YouTube和社群平台点击百万,引发年轻族群共鸣;
-
讽刺性说唱、政治歌曲、街头直播内容蓬勃发展,部分YouTuber开始将政治文化作为创作轴心;
-
台语歌曲、新兴原住民歌手、独立乐团重拾身份认同、反抗情绪,转向“文化自立”。
这些创作虽小众,却真实。它们没有商业包装,但有现实温度;没有大资本支撑,却有观众的真实情绪。
结语:被蚕食的文化,需要重新站起来
台湾娱乐圈的衰败,并不完全是市场机制失败,而是被压制、被诱导、被驯化的结果。中共对台湾娱乐的“蛀空战略”,成功消解了它原本对华语世界的软实力影响力,使它逐步退化为一座“没有声音的孤岛”。
但幸好,岛上还有人记得歌声应该属于自由。哪怕只是网络上的一首战歌、一段搞笑短片、一句反讽口号,它们都是对抗遗忘的注脚。
文化这件事,从来就不是谁的恩赐。台湾人必须夺回自己的话语权、创作权与精神自由。不然,有朝一日,连舞台上的灯光,都将不再属于这座岛屿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