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份政治与工具理性:当“正义”成为手段

 在当代西方话语空间中,身份政治(Identity Politics)已经从边缘理论走向主流叙事。从校园课堂到媒体舆论,从社交网络到政策倡导,“站在少数群体一边”成为道德立场的通行证。然而,随着身份政治不断演变,它与另一种理性形态——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显现。

这篇文章试图讨论:当身份政治被工具理性俘获,它是否还保有最初追求正义与解放的本质?


一、工具理性:现代社会的默认引擎

“工具理性”一词源自马克斯·韦伯,其本质是:以效率、手段、结果为中心的理性形式。在这种逻辑下,人们不再首先追问“目的是否正当”,而是关注“是否有效”、“是否能达成目标”。

在当代社会中,技术、官僚、资本、算法……无不以工具理性为基础运行。人类的理性越来越倾向于“可计算性”与“可操作性”,而非道德沉思。


二、身份政治的初衷:道义与经验的诉求

身份政治的出现本是对“普遍主义”的反抗。它强调:

  • 不同社会身份(种族、性别、性取向、宗教等)所带来的结构性不平等

  • 主流话语无法充分代表边缘群体的真实经验;

  • 公平并不等于一视同仁,而应在考虑差异基础上实现实质正义。

在最初,这是一种道德驱动的政治表达。


三、当身份政治遇上工具理性:正义成为策略

问题在于,当身份政治进入制度博弈与舆论争夺的核心地带后,它的运行逻辑悄然发生了变化。正义逐渐退位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精密、有效的政治策略——也就是工具理性逻辑:

  • 身份被“标签化”与“战略化”:拥有某些身份就意味着道德高地,批评某些群体则意味着政治不正确;

  • 压迫结构二分法:将世界简化为“压迫者 vs 被压迫者”,所有复杂矛盾被压进单一逻辑;

  • 叙事整合与排斥机制:穆斯林、非裔、LGBT、移民被整合进“同一战线”,尽管这些群体在价值观上可能互相冲突;

  • 话语权即资源:通过社交网络与学术体系夺取话语主导权,以便在资源分配、政策制定中拥有优先地位。

这时,身份政治不再首先追求“真理”,而是追求有效率的斗争手段与地位提升机制。它进入了工具理性轨道。


四、典型例子:道德矛盾的回避

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,是LGBT群体在美国举着“Free Palestine”标语的游行场景。在西方,这两个群体都被视为“被压迫者”,因而常常被绑定在一起。然而现实是:

  • 在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,公开的LGBT身份会受到法律惩罚乃至死亡威胁;

  • 穆斯林世界中部分地区对同性恋的敌意是制度性、宗教性的;

  • 二者并不天然盟友,但在身份政治的策略整合中,这些冲突被有意忽视或压制。

这种“策略性联盟”,正体现了工具理性对身份政治的俘获:不是为了价值一致,而是为了政治话语权的最大化。


五、工具理性带来的三个危险

  1. 去道德化的正义叙事:原本用于唤起共情和反思的身份话语,变成了争取资源的筹码,正义不再具有终极目的性;

  2. “谁压迫谁”成为唯一标准:忽视了不同群体间存在真实冲突与不可调和的伦理张力;

  3. 取消文化(Cancel Culture)的扩张:将异议视为压迫本身,剥夺理性对话空间,反而制造新的话语暴政。


六、结语:是时候重新审视身份政治了

身份政治不该被彻底否定。它曾也依然可能是对真实压迫的回应,是争取更公平社会的一种努力。但如果它完全滑入工具理性轨道,放弃了价值探讨与伦理自省,只剩下话语操控与策略联结,那它终究会瓦解自身的道义根基。

正义,从来不是一场标签的游戏,而是一场持续的价值较量。一个不能面对自身矛盾的政治运动,也终将无法赢得真正的未来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“3600元育儿补贴”:习近平统治下的又一场宣传骗局

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三姓家奴:国民党

索多玛爱情故事